◎路何 / 圓桌觀察員
3月3日至11日,在農村工作會議之后,蘇州市委先后花了4個整天時間,深入張家港、常熟、太倉和昆山四個縣級市,調研“三農”工作。
今年,是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也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央、省委賦予蘇州的明確任務;而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一步”,蘇州對自己的認識是“有責任、有條件、有優勢”。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GDP邁上2萬億元臺階,“世界工業城市”日益堅實的背景下,春天的田野里,行走著怎樣的現代魚米鄉?又將播撒下怎樣的蘇州希望呢?
蘇州“三農”不過“小日子”
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四個縣級市,常年在全國百強縣上霸榜。“三農”工作也可圈可點,獲得了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第一等次。初步顯現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不過,比較省內南京、無錫等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地區,對照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蘇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優勢并不明顯,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也沒有輕輕松松就鋪就完成。
蘇州農業產值僅占GDP1%,是工業化主導的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以農養工的“剪刀差”弊端早已為人熟知。工農強強聯合、城鄉相得益彰逐漸成為先進地區的“標配”。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吹拂下,蘇州高端、綠色、高科技產業前景廣闊。農業農村守護國家安全、實現生態價值(GEP)、增強文化價值的的設想正成為現實。占據蘇州人口23%的農村居民仍是未被探明的富礦,消費需求的釋放、美好生活的建設正點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引擎。
蘇州有責任為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貢獻、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探路子。
圈在地級市思維里做小“三農”,認為“三農”不過如此、無足輕重。將“三農”框成盆景和點綴,不去發揮“三農”對于現代都市的獨特功用,反過來會拖累城市的格局、影響民眾的福祉。
限在“有特色”的“人設”小抓“三農”,滿足于小打小鬧、循規蹈矩的思維套路,不會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不敢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建設管理鄉村,必將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度,也將削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色。
蘇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深厚基底,不應成為過過小日子、小富即安的借口。而應化作乘勢而上、走在前列的條件。機會轉瞬即逝,奮斗責無旁貸。唯有亮出“做最好”的理想,拿出“爭第一”的氣魄,堅決做高做大做強“三農”!
鄉村藏著蘇州新“長板”
蘇州都市農業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證1700萬人口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盡管面臨著種植結構調整、輪作休耕和工程建設的客觀約束,但這絕不意味著完成自給保供任務就萬事大吉。保供保的既是數量也是品質、品類。像蔬菜、鮮奶、花卉等高端產業要果斷上規模、提層次。一畝田、申福奶牛場、蘇太豬育種中心桃源基地等項目要多多益善。這既是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改善農業結構的明智之舉,也是提升產品附加值、滿足上海都市圈高端消費需求的多贏之舉。
近期融創分別與吳江、昆山各簽訂了200億的農文旅旗艦項目。太倉復星旅游城項目也在順利推進。正如俯拾皆是的民宿、古鎮一樣,審美疲勞、同質競爭已是不爭事實,農文旅不應成為產業升級的唯一選項。
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很多高科技、金融、高教等“大企業”和“小鎮”都有很深的淵源。谷歌、微軟的即時通訊部門、美國宇航局研究所等高科技公司總部聚集在人口不過7萬的山景城。農業農村的珍貴文化、生態底蘊,本身就是營商環境的要件,更可為產業鏈升級、價值鏈攀升賦能。直接培育壯大電商平臺、研發設計、養生養老等新業態。
蘇州有責任、有條件、有優勢,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上加快探索。
農村領域最是規劃的薄弱地帶,大多處于自然生長狀態。城市里貪大求洋的怪異建筑難有立足之地,鄉村大而不當、呆板制式的民居卻屢見不鮮。“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遠古田園的形象,也應是現代鄉愁的真義。鄉村風貌當錯落有致、多姿多彩,鄉村氣質要融合江南味、水鄉美。
只有頂層設計好高水平城市規劃和鎮村規劃,借助頂尖團隊力量,才能整體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功能分布和設施建設水平,才能更好發揮新一輪新基建的投資效用。近期,蘇州正大力推進“兩湖兩線”(環澄湖片區、環陽澄湖片區,太湖沿線、長江沿線)特色田園鄉村精品示范區規劃編制工作,正是以高水平規劃為牽引、高起點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集群的有力嘗試。
當仁不讓,探路“共同富裕”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在四個縣級市“三農”工作調研過程中,市委將“共同富裕”擺在重要位置,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大膽作出探索、率先高水平實現。
蘇州百強縣、百強鎮競相發展,強村示范不斷涌現——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接軌的職業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低保、基本養老、醫療保險“三大并軌”,基本形成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蘇州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已經具備充分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
蘇州作為老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先后承擔了19項改革試點任務。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城鄉產業協同平臺等方面的先行先試,還有待加強。有必要自主謀劃、自加壓力。積極探索在身份上不再區分城市居民和農民,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和市民待遇共享。努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回歸職業本性,讓農民制度化分享到更多工業化、城鎮化的紅利。
同時,要強化對相對貧困群體的幫扶,復制推廣醫療輔助資金、解決因病致貧返貧保險基金等經驗做法,切實解決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養老、教育、醫療等難事、急事、煩心事,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少。
據統計,嘉興、舟山、寧波、杭州、紹興五座浙江城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攬長三角城市前五。杭州、寧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8700、39132;城鄉居民收入比分別為1.77、1.74。無論是收入數,還是城鄉收入差距水平,都要好于蘇州。浙江驕人的共同富裕成績,與其村鎮工業的繁榮發展不無關系。
工作人員在洞庭西山采摘新茶。
集體經濟(鄉鎮企業)曾經是蘇南地區的專利,盡管歷史上走了些彎路,但仍是實現工農協同、城鄉融合、帶動共同富裕的強大武器。集體經濟不能窩在村頭街尾,要敢于突破地域局限,到更大范圍去闖蕩。
向市場要效益,持續做大做強。蘇州很多發展較好的民營企業,都是從村辦、鎮辦企業起家的。3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至今還留在村鎮。歷史上蘇州涌現出了康博村、雅鹿村、永聯村等一批強村富民的典型。
當下,工商資本下鄉和國企改革深化都在進行中,集體經濟有了更好的借船出海、鳥槍換炮契機。集體經濟不能再停留于物業經濟的低端形態。只有從做強“一村(鎮)一品”的主導產業入手,不斷拓寬業務領域,以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為目標,持續實施產權改革和管理革新。這樣才能在強勢崛起中激發農民增收內生動力,探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路徑。
傳統 “三農”與土壤親近、靠老天吃飯。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生于斯長于斯土地的養分,但也需要仰望天空,也需要放飛夢想。扎住根、捅破天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才是經得起歷史、民眾考驗的。到了那個時候,“天下糧倉”將重新為人傳誦,“江南魚米鄉”將再度香飄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