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舟萬頃碧波,隱身蘆蕩葦叢;從1941年初創起,“太湖游擊隊”這面紅旗就一直屹立在太湖地區人民心中——
湖畔烽火淬初心
沖山村,位于吳中區光福鎮,太湖中的一個孤島。1944年9月,“沖山之圍”戰斗在這里打響。
這座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孤島上,5位堅強不屈的太湖游擊隊戰士,借助四周繁密茂盛的蘆葦蕩,與數百名日偽軍周旋,用20天艱苦卓絕的斗爭粉碎了敵人消滅抗日力量的企圖,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如今,沿沖山村的北山拾級而上,一座石雕映入眼簾。“五位戰士”手握短槍、目光堅毅,凝視著萬頃碧波。他們身后的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內,60余件在蘇州西部、無錫南部等太湖沿岸地區搜集到的歷史實物,向到訪的游人們訴說著這支隊伍的傳奇故事和這片土地的烽火歲月。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國難當頭,太湖游擊隊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抗日救國大業,英勇戰斗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江南水鄉,這些太湖兒女是插在敵人心臟的一面血染的抗日旗幟,也是蘇州人民心中永遠的光榮和驕傲。
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前的戰士雕像。
支隊初建
領導蘇南兒女抗日
太湖游擊隊全稱“新四軍太湖抗日游擊支隊”,后擴建為“新四軍蘇浙第二軍分區太湖縣總(縱)隊”。它是在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四軍直接指揮的一支活躍在太湖地區進行抗日救國的人民武裝,并先后成為新四軍“江抗”、新“江抗”和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十六旅以及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侵入蘇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39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第六團700余人在團長葉飛率領下,從茅山根據地出發,在江陰與江南抗日義勇軍(“江抗”)會合,仍以“江抗”的名義東進,于5月8日到達無錫梅村,取得了一系列抗日戰斗的勝利。
彼時的蘇州是日偽統治的中心,敵人大量兵力盤踞于此。為了持續襲擾打擊敵人,1939年6月底,“江抗”總指揮部移駐蘇州(吳縣)陽澄湖一帶。隨后,部隊向東挺進昆山、嘉定、青浦等地,鋒芒直抵上海近郊。同年10月,為避免與國民黨勢力產生摩擦,“江抗”奉命西移北撤。留下的傷病員則在恢復后建立起了“江抗”隊伍,即新“江抗”。次年3月,譚震林來到蘇南建立了東路軍政委員會,成立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擴大了新“江抗”隊伍。隨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東路軍政委員會指導下,新四軍太湖抗日游擊支隊建立了起來。這支被群眾稱為太湖游擊隊的抗日武裝力量在艱苦曲折中迅速發展壯大。
1941年4月25日,太湖支隊率部出擊無錫南門偽軍張志清部,斃傷偽軍10余名,繳槍10余支,支隊無一傷亡,這是太湖支隊成立后打的第一仗。首戰告捷、大振人心,太湖支隊開始積極對日作戰。5月29日,在最為激烈的壬港血戰中,面對無錫日偽軍和壬港刀匪水陸6路人馬的聯合進犯,太湖支隊在駐地無錫龍王山、雪浪山麓分頭抗擊,并安全轉移,日偽軍、刀匪死傷慘重。
受挫重建
粉碎敵人“清鄉”企圖
1941年7月,日軍集結重兵,并驅使汪偽政權在蘇南地區進行了“篦梳式”的“清鄉”運動,無錫南部的我黨政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雪上加霜的是,革命隊伍里有人在8月叛變投敵,致使太湖支隊遭受重大損失,中共太湖縣委在錫南難以立足,不少干部轉移到蘇西地區。蘇西地區的力量得到明顯增強,一批縣級和區級行政辦事處建立了起來,武裝力量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11月初,以太湖游擊隊為基礎組建的新四軍16旅48團奉命西撤茅山地區,留下了營教導員薛永輝率領一個班扎根太湖地區堅持戰斗。這位日后被太湖兒女親切稱為“薛司令”的新四軍戰士開始嶄露頭角。在他的努力下,蘇錫人民抗日自衛軍成立了。這支隊伍堅持在太湖地區開展游擊活動,在通安橋、胥口、無錫華莊等地連戰連捷,取得了光福下絞伏擊戰、全殲觀橋保安隊、智取通安偽警察部隊等一次次勝利,有力打擊了敵人“清鄉”的囂張氣焰。
作為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太湖游擊隊誕生于群眾、立足于群眾、扎根于群眾,濃濃的軍民魚水情是游擊隊在極端惡劣的反“清鄉”中可以堅持戰斗的基礎。實行“二五減租”保護農民利益、建立兄弟會和姐妹會等群眾團體、發動青年踴躍參加新四軍、教育統戰地主富農等,這些措施使得太湖游擊隊在群眾間團結汲取進步力量,不斷壯大。
1944年9月9日,因叛徒告密,正在沖山島上集訓的55名新四軍太湖游擊隊干部和民兵骨干突然被300余日偽軍包圍。敵人在島上反復搜查,叫囂著要活捉“太湖司令”,企圖一舉撲滅太湖地區的抗日力量。薛永輝和4名戰士隱蔽在蘆葦蕩里,挖蘆根、嚼生谷、喝蕩水、鉆刺藜,在沖山村民掩護下,熬過了敵人20天的合圍,為太湖游擊隊奪取抗戰最后勝利保存了力量。
堅持斗爭
護佑百姓迎接曙光
1944年11月,新四軍太湖縣總隊擴建完成,薛永輝隨即著手擴大太湖周圍的抗日游擊區,成功開辟了東山、西山抗日游擊區,并先后在夜襲東山俞塢、攔截日偽專輪、橫山遭遇戰、進攻新安據點、薛灣里伏擊戰中取得了勝利,使太湖游擊區連成一片。
抗戰勝利后,太湖縣地區我黨政軍人員共700余人先后奉命渡江北撤到達蘇北解放區。北撤時,僅留少數人員組成新四軍太湖縣留守處,由薛永輝擔任太湖縣特派員兼留守處主任和武工總隊隊長,與張文龍等人在國統區又一次投身秘密斗爭。
在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中,游擊隊員們頑強拼搏,挫敗了敵人一次次進攻和圍剿,涌現了一批寧死不屈的烈士。在抗租、抗稅、抗壯丁的“三抗”斗爭中,秦大剛、周志敏、仇全男等烈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年齡最大的27歲、最小的21歲。
面對瘋狂的“清剿”,太湖縣武工隊針鋒相對,堅決打擊叛徒、特務、密探、惡霸,先后鏟除金墅航船浜鄉鄉長等數十名反動分子,“打瞎打聾”了國民黨當局安插在鄉間的耳目,保護了蘇西人民群眾的安全。
1949年2月1日,中共太湖縣留守處復刊了進步刊物《大眾周報》,開設了“解放區新聞”“蘇南各游擊區新聞”“評論”和“副刊”四方面內容??镌趨强h城鄉廣為散發張貼,極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群眾斗志,瓦解了國民黨的軍心士氣。同時,地下工作人員在蘇西積極發展共產黨員,迅速發展到100余人,在穩步推進黨的秘密工作和統戰工作的同時,開展護村、護路、護鎮活動,為迎接解放軍渡江,解放吳縣、無錫縣作出了積極貢獻。
身邊人說
“經過沖山斗爭,太湖人民更加熱愛擁護我們”
——嚴月洛(原太湖游擊隊女隊員、沖山突圍者之一,根據回憶文獻整理)
日偽軍在村里村外、屋里屋外、山上山下、山洞河溝、田野蘆蕩反復搜索,折騰了20天。我們的同志有的陸上突圍、部分游過太湖突圍,也有人被捕,20多名同志英勇犧牲了,沒有一個叛變投敵。經過沖山斗爭,太湖人民更加熱愛擁護我們,抗日武裝斗爭獲得進一步發展,不到一年,我們就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沖山群眾吃了很多苦,大部分人挨過日軍的打,男女青壯年被關押了七晝夜,全村的豬羊雞鴨幾乎被殺光搶光,還逼群眾搜索蘆蕩、水溝,有的人家房子都被燒了。日軍用各種辦法威脅群眾,要群眾講出薛司令的下落,但又怕群眾接濟我們。雖然受了很多苦,但沖山群眾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薛司令問他們有什么困難時,他們講“你們比我們更困難”,不提任何要求。
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內景。
“革命事跡永不忘,紅色精神代代傳”
——馬志勤(吳中區光福鎮沖山村黨委書記)
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位于我村北山,為了紀念新四軍戰士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精神而建。對于我們沖山村百姓來說,它不僅是一個紀念館,更象征著世代沖山人堅韌不拔、勇于斗爭的精神。我們要將這種精神,介紹給前來沖山村的每一位游客。為此,村委將北山果園、北塘灣防浪堤和北塘灣漁莊的“一園一帶一主體建筑”資源融合,配套紀念館,打造紅色旅游目的地。
希望沖山百姓不要忘記這段軍民情深的歷史,也希望村民繼續將那段崢嶸歲月里涌現出的“鐘老太”“沖山十姊妹”等人物善良勇毅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位于太湖之畔的紀念館訴說著太湖游擊隊的傳奇故事。
紅色史跡
在那個烽火燃燒的歲月,無數吳中人民投身革命事業,吳中大地也留下了許多鐫刻著革命印記的紅色瑰寶,本版今期為讀者簡要介紹兩個:
新四軍洞庭辦事處紀念館
新四軍洞庭辦事處紀念館位于吳中區東山鎮莫厘村。1944年秋,新四軍進駐東山石井村,在石井小學教師殷勒的支持下,秘密開展抗日工作。當年11月,中共太湖縣委書記薛永輝率新四軍太湖支隊進駐東山,在石井村成立抗日民主政權——新四軍洞庭辦事處和中共洞庭辦事處工作委員會,徐亞夫任書記。
新四軍洞庭辦事處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組織地方武裝打擊日、偽、頑、匪,得到了群眾的擁戴和愛護。東山青年朱福根、葉緒寅等50余人先后參加了新四軍,成為當地武裝的骨干力量。新四軍洞庭辦事處紀念館于2005年9月開館,面積約70平方米。陳列內容涵蓋了蘇州人民抗日斗爭紀事和東山人民抗日史跡等,由120余幅圖片資料和當年新四軍的部分文物組成。
李根源紀念館
李根源紀念館位于吳中區木瀆鎮藏西村小王山。作為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李根源曾任云南陸軍講武堂總辦、云南軍政府軍政部總長、非參議院院長等職,參與反袁護國戰爭和護法運動。“九·一八”事變后,李根源發動蘇州市民開展募集軍需、救治傷兵、收容難民、收葬陣亡將士、營救“七君子”等抗日救亡活動。
1965年7月6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同年葬于吳縣小王山。1985年,吳縣人民政府修復闕塋村舍,并將之辟為李根源紀念室。2003年,吳中區在原址重建李根源紀念館,于2004年7月開館。紀念館展出照片202張、資料48份、實物21件、石刻題碑11方、李根源舊版著作15部25冊等。
(蘇報駐吳中區記者 陸宇其 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張思聰供圖 )